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的建设
精神谱系——抗震救灾精神
来源:2021-7-29
浏览量:888
一、精神内涵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出自胡锦涛同志2008年10月8日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
二、简介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袭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是新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撕开的不只是四川盆地边缘那个巨大的断裂带,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伤口。地震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军民用世人称道的抗灾救灾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催生了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抗震救灾精神。
三、精神介绍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以灾情为最高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紧急行动,守望相助,倾力支持,无私奉献,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人们看到了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四、形成和发展
唐山人民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伟大抗震精神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的强烈地震,顷刻之间使24万同胞遇难,百年工业重镇毁于一旦。唐山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1996年江泽民同志为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这是对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迅速展开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工作,奋勇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2008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袭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是新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撕开的不只是四川盆地边缘那个巨大的断裂带,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伤口。地震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军民用世人称道的抗灾救灾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催生了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抗震救灾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出自胡锦涛同志2008年10月8日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袭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是新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撕开的不只是四川盆地边缘那个巨大的断裂带,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伤口。地震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军民用世人称道的抗灾救灾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催生了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抗震救灾精神。
三、精神介绍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以灾情为最高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紧急行动,守望相助,倾力支持,无私奉献,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人们看到了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四、形成和发展
唐山人民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伟大抗震精神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的强烈地震,顷刻之间使24万同胞遇难,百年工业重镇毁于一旦。唐山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1996年江泽民同志为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这是对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迅速展开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工作,奋勇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2008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袭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是新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撕开的不只是四川盆地边缘那个巨大的断裂带,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伤口。地震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军民用世人称道的抗灾救灾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催生了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抗震救灾精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